2018 Global Shapers Community 年會



大約自 2009 年 TEDxTaipei 為濫觴,這十年間有了大大小小的分享會。從每月固定的交點PechaKucha night,人數大約 3 ~ 40 人;提倡開源共享共創的各類型黑客松、Maker faire;一直到人數上百人,每年舉辦一次的關鍵大人物、TEDx、g0v Summit (雙年會);每次參與這樣的活動,都能抱回滿滿的收穫。

六月的一個週末大早,Global Shapers Taipei 在台大博理館舉辦了 2018 的年會。從他們的官網首頁,便能清晰地理解他們的核心價值

Improving the state of Taiwan and the world

接著引自他們的介紹:

“The Global Shapers Community, launched in 2011, is an initiative of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and is a global network of young leaders driven to make positive local impact and who share a spirit of entrepreneurship (企業家精神) in the global public interest.”

在台北分會裡,同樣是一群未滿三十歲的年輕人,藉由關注與探討政治、教育、經濟問題,來讓我們的社會形成一股正向的能量。這次的 2018 年會,領域橫跨:公共參與、亞洲區域合作、人工智慧、區塊鏈技術、新興媒體、循環經濟、新能源、教育創新、人權、移工、貧富差距、性別平權、創意設計和運動健康。各主題的短講採多軌平行,所以在一早選定好當天想聽的內容後,便像重溫大學生活一般,在每個時段中不停穿梭跑堂。

Opening 所傳達的訊息,清楚地為今年的活動定調 — 「共創共好未來」,其中讓我驚艷的是其協辦單位「燃點公民平台」。過往公民議題的專案常常是工程師或是研究生在 g0v 的黑客松上提案,以分散式、去中心化的方式進行。其優點是不容易被特定團體的利益結構所把持,但缺點往往是缺乏資源,如果專案的發展前期沒有受到太多公民關注,常因為能量不夠集中而胎死腹中。「燃點」的理事會員們為各領域的總監或董事,當專案需要挹注資源時,理事們便能發揮他們的影響力讓專案的火苗繼續燃燒。從 slides 中可看到,他們在地方政府財政、年金改革、社會福利、水權使用、投票指南等等都已有一定的累積成果。在這些位階的人願意用這樣的方式參與社會議題,是讓我感到相當驚喜的一件事。

這天選擇聆聽的演講分別有:貧富差距、區塊鏈、新興媒體、循環經濟以及人權外交。

貧富差距 — Tyler Prochazka

前半段用數據的方式呈現台灣目前的勞動狀況,像工時統計、稅收 ...... 講者提出縮短貧富差距的方法是:「由政府提供無條件收入。」這並非是一個新的概念,然而之所以無法大力推廣是因為其眾多爭議點還沒有被完整討論。首先最容易被大家質疑的心態,當我們有了基本收入時,我們還會不會繼續工作?它的核心精神是,如果我們能維持生活的基本所需,我們就可以不被工作的必要性綁住,轉而將時間發揮在自己更有興趣的領域上。在這樣的核心價值中,我在現場提出的問題是:「要維持社會的正常運作,總還是有必要卻不那麼有趣的工作,應該讓誰來負責?」講者建議,那就應該提高這些工作的基本工資,直到有人願意去做,拉高基本工資是縮短貧富差距的方法之一。然而這跟核心價值中的「將時間發揮在自己有興趣的領域上」有些違背,這是在我心中仍存在的疑問。

雖然還有更多需要討論的地方,像是怎麼定義「生活的基本所需」、人類慾望的無窮或是如何看待每個人的個體差異,但其實有些地方已經施行「有條件收入」的社會體制,新竹的司馬庫斯部落即為一例。願意參與部落共享的居民,必須幫助部落維持觀光的發展,在餐廳、民宿、部落導覽等職位貢獻所長。這樣的條件下,部落便會每月撥出一定金額作為村民的收入。在小型聚落裡,提供基本收入的概念是可行的,但要放大到國家這樣的複雜體制內,我相信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區塊鏈 — 黃偉寧

當天提到的區塊鏈主要還是著重在加密貨幣的探討上,藉由講者的介紹讓我對其概念有更清楚地理解。要討論區塊鏈技術前我們得先理解這是一種「交易」的方式,但交易的內容不僅限於貨幣,目前正在發展的技術還能交易信用 (智能合約)、音樂版權、文章評價 ...... 等等。區塊鏈技術在於利用密碼學讓我們得以在分散式帳本完成「交易」,並且讓「交易紀錄」不得被竄改,基於這樣的特性讓使用者得以信任這筆「交易」。其他的特性應用都是建立在這份信任上,畢竟貨幣的使用建立在你能信任「交易」的這整套機制;音樂版權的使用與交移就是希望藉由留有交易紀錄來杜絕盜版。當然,各應用會有各自的難題,像串流音樂的興起讓大家注意到音樂的所有權與使用權的不同,或是如《區塊鏈不能解決的信任問題》提到的舉例,但這就不在本文的討論篇幅裡。

整體而言,講者講述了加密貨幣的特性、何謂中心化、去中心化與分散式的差別、未來區塊鏈可能的發展及應用,讓圈外的非技術人員也能大致理解區塊鏈的概念。


新興媒體 — 何榮幸、陳貞樺、林彥廷

新興媒體主邀的團隊為近年討論熱度頗高的報導者,來為大家講述報導者這幾年的成果。總編輯首先就用獨立媒體破題,闡述報導者不碰即時新聞但耕耘深度報導的理念來表達和一般新聞媒體的不同。他們對新聞的核心價值是:貼近底層、看見結構、追查真相、促成改變。對未來報導者的想像,則是希望能抱持開放、分享、公共性的心態,建立自己專業的新聞品牌,並且擁抱多變的形式,以新媒體承載古典新聞。

報導者舉了 New York Times 與自身的幾個數位專題為例,讓現場聽眾當場就能感受到,原來像是雪崩無差別槍擊案醫療過勞這樣的議題可以用如此身歷其境的方式展現,凸顯出現代媒體載具的多樣性。這並非譁眾取寵,而是將新聞敘事回歸到閱聽者的本質上:「如何讓讀者更理解議題。」藉由消化各種繁雜資訊後,用不同的嘗試將資訊變成大眾語言。

為了讓我們更能理解,報導者甚至當場開了一個新聞工作坊,讓在場的參與者實際規劃一個新聞專題。我們這個小組藉由遊戲化的過程,先扮演環島旅者的身份,為各種路殺場景設計動物們可順利通過的機關,再反過來扮演動物,一路穿越人造建物時,是否能安然抵達目的地。用這樣的方式,重拾大眾對路殺議題的重視。


循環經濟 — 陳惠琳、Nate Maynard

循環經濟不只是做好資源回收再利用,而是從最初的整個產品設計與體驗重新檢視並加以修正。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例子是燈泡的設計 —

現在的燈泡已經可以做到壽命數萬小時的品質了,但燈泡業者發現,燈泡用不壞,他們就沒有新的收入,所以默默地降低產品強度至一萬小時附近。飛利浦是一間知名的廠商,他們再次檢視燈泡這個產業,並重新定義使用者的需求:「人們需要的是照明,不是燈泡。」於是,飛利浦和荷蘭機場簽約,提供未來五年內的「照明服務」,支付一定的金額,便不用再擔心其他耗材、維護、保養的工作,這些都交給廠商來處理。相反的,在這樣的條件下,廠商便會去製造更耐久的燈泡以降低替換成本,這便是從源頭思考產品的例子。

為了提高再利用率、簡化產品回收流程,很多細節在產品設計之初便要一同規劃進去,怎樣的元件模組是好拆卸的?哪些成份是可以重新塑模一再使用的?演講的後段來到工作坊,讓聽眾自行規劃一個可重複利用的咖啡杯商業模式,應該達到哪些使用者需求?怎麼跟店家合作?如何達成高回收率?能否提供獎勵機制等等。在心態上,彷彿我們就已經跨入循環經濟的第一步。


人權外交 — 張馳

講者花了相當多的時間跟大家定義「人權」,人權是人類自行定義的產物,所謂的自然界並不會有人權這樣的東西。講者對人權的定義是「人在社會、國家的基本權利」,諸如:生命、平等、人身自由、精神自由、經濟自由、政治自由 ...... 等等。

當人權上升到外交層級時,就會連帶提到聯合國的世界人權宣言與兩公約。雖然並不是強制性的國際公約,但在世界上仍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例如簽訂貿易協定時,須同時保障移工權益等等。可惜的是,像中國因西藏、新疆地區引起的人權問題,諸多國家並不敢在聯合國大會針對此問題多做置喙。

然而,這對台灣來說又是另一套不同的思路。台灣現在最需要的是國際上的認同,如果在一些人權議題及法案制訂能有所突破,這在東亞甚至世界上將有更大的影響力與能見度。講者最後表示,我們具有的優勢是健全的非政府組織與國際連結,但我們更需要前瞻性的人權外交策略。整個過程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需要民間倡議或立法遊說的方式做人權與產業轉移,促使政府推動人權外交。


Discussion

整天的活動下來,聽到很多有用的資訊,沒能參與到移工、教育、亞洲區域合作這些演講也感到惋惜。雖然我們沒有辦法學習到世界上所有的知識,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讓自己隨時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去接收新的事物。有愈來愈多人關心這個世界,社會就愈能往好的方向推進,我一直如此相信著。


--

留言

熱門文章